近日,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《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存量項目建設和運營的指導意見》。作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領域的重要模式,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項目已形成超10萬億元存量規模。隨著《指導意見》的落地,存量PPP項目迎來系統性規范方案,標志著在經歷機制轉型后,PPP模式進入存量與增量協同發展的新階段。
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,PPP模式在我國發展十余年來,已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、市政工程、片區開發、生態環保、水利建設等關鍵領域,在穩增長、調結構、惠民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當前階段,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、做優增量并舉。加力支持PPP存量項目順暢建設、高效運營,是盤活存量資源、以存量帶動增量、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的必然要求。
《指導意見》針對PPP存量項目中“在建”與“運營”兩大核心階段,提出差異化推進策略,確保項目全生命周期規范高效。
在保障在建項目順利建設方面,《指導意見》明確“分類分級、優先推進”原則。地方政府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、項目性質及財力狀況,優先實施具有一定收益的項目,對接近完工的項目加快驗收決算、及早投入運營;對推進緩慢的項目,可通過壓縮實施規模、優化建設標準等方式降低成本,但原則上不得超出已核定概算總投資。
同時,《指導意見》劃定關鍵時間節點:2024年底前未開工的項目,原則上不再采用PPP存量項目模式,確需開工可選擇其他模式推進。在融資保障上,金融機構需按市場化、法治化原則,對已簽貸款協議的項目及時放款,對未簽協議的項目合理確定信貸條件,優化審批流程,不得無故終止叫停,也不得要求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出具承諾類、證明類文件,切實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。
在推動已運營項目平穩運行方面,《指導意見》聚焦“平穩運行、提質增效”,從四方面強化管理。
一是依法履約按效付費,地方政府對已運營項目要按合同依法履約,將政府支出責任按規定納入預算管理。要按績效結果及時付費,不得以拖延竣工驗收時間、延遲績效評價等方式拖欠付費。經認定涉及拖欠企業賬款的,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妥善解決。社會資本方要按合同約定提供符合相關質量和標準要求的公共服務。
二是加強運營監管,行業主管部門要落實落細監管責任,指導項目實施機構嚴格開展績效監控和績效評價,加強結果應用并與政府付費掛鉤,結合績效評價情況適時開展中期評估,激勵社會資本方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。對收費項目,要加強收入管理,探索挖掘收入潛力,實現項目可持續運營;對應收費暫未收費的項目,地方政府可在充分論證基礎上履行必要程序后實施收費。
三是推動降本增效,鼓勵政府方、社會資本方、金融機構平等協商、互惠讓利:社會資本方可通過創新運營模式、引入先進技術壓減成本,盤活閑置資產提升收益;金融機構可通過調整還款計劃、降息、展期等方式優化融資結構;政府方可合理調整項目投資回報率、資金折現率,適當延長合作期限,平滑財政支出。
四是規范項目移交,行業主管部門與實施機構需按規定驗收項目,對符合標準的及時接管并做好資產評估,合作期滿后項目不再作為PPP存量項目管理;對不符合標準的,要求社會資本方限期整改。
此次《指導意見》的出臺,為PPP存量項目建設運營提供了國家層面的“管總”性指導,既明確了規范方向,也給出了實操路徑。隨著各地各部門逐步落實,PPP存量項目將進一步盤活存量資源、釋放運營潛力,在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效、推動基礎設施現代化、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。